365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365笔趣阁 > 正说三国 > 第6章 董卓专权

第6章 董卓专权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6章 董卓专权

2018-04-15 作者: 时间的齿轮

第6章 董卓专权

少帝回到宫中之后,大赦天下,将光熹元年改为昭宁元年。传国御玺丢失了,皇帝六玺中的其他五玺全都找到。董卓是带着部众到洛阳的,但带的人很少,手下只有步、骑兵三千人。他嫌自己兵力单薄,担心不能使远近慑服。于是,每隔四五天,就派军队夜里悄悄出发到军营附近处,第二天早上,再严整军容,大张旗鼓地返回,让人以为西方凉州又派来了援军,而洛阳城中没有人知道他的底细(这家伙狡猾狡猾地)。当时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被何进的部众杀了,何进的部众没人统领,他们一看董卓带了这么多人马来,就都归顺了董卓,于是董卓实力大增!于是董卓又诱使吕布杀了执金吾(相当于禁军统领,皇帝警卫班的班长,中二千石的大官)丁原,吞并了丁原的部众,自此都城洛阳的兵权都控制在了董卓手里。

执金吾丁原,原来是并州刺史(《三国演义》说是荆州刺史,那就是乱说了),后来做了骑都尉(前面说过,曹操也做过这官),吕布是他手下的主簿(《三国演义》说,吕布是丁原的义子,那是虚构的,但吕布是董卓的义子那是《三国志》上有记载的!主簿可是文官,这与我们一般对吕布的看法有所不同吧)。何进招丁原进京谋诛宦官,拜丁原为执金吾,所以丁原是比董卓先带部队进京的,董卓何等人,自然要把这眼中钉拔掉!

何进时拜袁绍为司隶校尉(司隶校尉可是比二千石的大官啊,与刺史的作用大致相同,司隶校尉可说是京城的刺史,负责监察朝中百官与京城的治安,地位比刺史高),这时董卓一手遮天,袁绍自然看不惯,但他也被董卓唬住了,当被何进派往外地募兵的骑都尉鲍信回来要求袁绍对董卓下手的时候,他也不敢有所行动!后来董卓与他说了废立皇帝的事,袁绍假装同意,他对董卓说:“这种大事,我回去应当与太傅商量一下(太傅是他叔袁隗)!”于是董卓放他回去商量了,令董卓没想到的事,这小子一出来就跑了,直奔冀州(今河北、河南、山西等部分)而去!

董卓气焰越来越嚣张,他先后做了司空、太尉,已经不把小皇帝放眼里了,于是就不顾众大臣的反对,废了少帝,改立刘协为皇帝,刘协就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

刘协即位后,董卓为相国(东汉不设相,这应该是先例!相为文官总长,董卓一介武夫,弄个大将军多好),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后来曹操也有此待遇)!“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就是说董卓在参拜皇帝时不唱名,佩剑穿鞋上殿!今天我们看来可能这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在当时,这就是最高荣誉!

董卓还大肆启用名士,以求笼络人心!比如任命刘虞为大司马,封襄贲侯;太中大夫杨彪为司空;豫州牧黄琬为司徒。他还率领三公等大臣上书,请求重新审理陈蕃、窦武以及党人的案件,一律恢复爵位,派使者去祭悼他们的坟墓,并擢用他们的子孙为官!

袁绍跑掉之后,董卓自然不甘心啊,就悬赏捉拿袁绍,这时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对董卓说:“废立皇帝这种大事,不是平常人所能明白的。袁绍不识大体,得罪了您以后,心里害怕而出奔,并没有别的想法。如今急着悬赏捉拿他,势必会使他反叛。袁氏家族连续四世建立恩德,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假若袁绍收罗豪杰以聚集徒众,其他的豪杰便会乘机起事,那样的话崤山以东地区就不归您所有了。不如赦免袁绍,任命他为一个郡的太守,他因赦免而感到高兴,就必定不会再有后患。”董卓认为有理,于是派使臣去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封乡侯。又任命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

袁术害怕董卓,就学他哥,逃到南阳去了(兄弟俩逃得倒挺快)。袁术逃到南阳后,正好遇到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这事(好事让他给粘上了,所以他以后倒霉),于是他趁机占了南阳郡!

曹操也害怕董卓啊(《三国演义》上说什么“谋董贼孟德献刀”,那是高抬了),于是他改名换姓,从小路向东逃回家乡,经过中牟县时,亭长疑心他来历不明,促起来送到县里。当时县里已收到董卓下令缉捕曹操的公文,只有功曹心里知道他是曹操,认为天下正乱,不应该拘捕英雄豪杰,就向县令建议,把曹操释放。曹操回到陈留郡,把家产出卖,集结起五千人的部队。

上面是《资治通鉴》的描述,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与我们耳熟能详的京剧段子与相声段子《捉放曹》的故事有很大的不同!第一、县令不是陈宫(这应该有蛮多人知道)!第二、相声段子《捉放曹》中说:“昨日有董太师公文到来命我画影图形,捉拿刺客曹操。”这句话就有三处错!一、董卓那时还不是太师,他当太师是在迁都长安之后!二、史书上也没说董卓派人捉拿曹操!三、我们前面说了“谋董贼孟德献刀”,是《三国演义》虚构的,那曹操就不是刺客了!

至于那着名的“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故事,《三国志》根本就没提到,但裴注引《世语》的话是提到的,并有那句着名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三国演义》改成“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里说的《世语》就是《魏晋世语》(不是《世说新语》,裴松之时还没《世说新语》这书呢),它不能算做是史书,所以这个故事虚构的成分很大!你看《资治通鉴》就没采用这说法(一般只要裴注提到的,不太离谱的事《资治通鉴》都是采用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