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365笔趣阁 > 正说三国 > 第5章 戚宦之争

第5章 戚宦之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5章 戚宦之争

2018-04-15 作者: 时间的齿轮

第5章 戚宦之争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留下个烂摊子给他的皇子们(他活下来的也就两儿子,王美人生的刘协与何皇后生的刘辩)。当时朝廷掌实权的是何皇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再加上他妹妹是皇后,刘辩又比刘协年长,自然嫡长子刘辩登上了皇位,史称少帝(要说明的是在汉代有四位少帝,短命鬼,可怜)。

《后汉书》说:“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亲任之,以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六年,帝疾笃,属协于蹇硕。硕既受遣诏,且素轻忌于进兄弟,及帝崩,硕时在内,欲先诛进而立协。”

这不是人为引起混乱嘛!不知道灵帝怎么想的,让一宦官蹇硕为西园八校尉之首,把禁军的统领权交给他,让他可领导大将军,还把刘协托付个他,那自然让蹇硕与何进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由此汉末外戚与宦官之争再次拉开序幕。

在这里我们要说明一下,《三国志》是没有蹇硕这个人的记载的,《三国志》上对何进与宦官的斗争只有一句话:“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进乃召卓使将兵诣京师(在曹操、袁绍、董卓等人的传中都差不多是这句)。”但《三国志》上没说不一定没有,《三国志》本身就写得很简略!但蹇硕与何进的矛盾这事好像说得有点牵强,灵帝就两儿子,即使他再糊涂吧,他也该知道他死之后这皇位就是大儿子刘辩的!如果他要刘辩继位,那就不应该给蹇硕这么大的权利,还把小儿子刘协交托给他;如果他要小儿子刘协继位,那他当初在何皇后害死刘协生母王美人的时候就应该吧何皇后废了,并减少何进的权利!要知道何进与窦武不一样,窦武是贵族出身,而何进出身市井(据说还是个杀猪的!),他们兄妹是靠了宦官才有了如此高的权利(外戚靠宦官发家在中国历史上倒是不太多见)!所以何进在官场没有很深厚的根基,对他权利的削弱是完全可行的!但灵帝没这么做,而只加强了蹇硕的权利,难道只是因为他想看两虎相争(在阴间没事干图个乐)?所以对蹇硕与何进的斗争这事,也是值得商榷的!

好,我们把话题转回!话说,蹇硕与何进产生矛盾之后,蹇硕给中常侍赵忠、宋典等人写信,商量一起谋诛何进,结果被亲何的中常侍郭胜密告给何进,于是蹇硕被杀,禁军的统领权到了何进手上,这时何进可说是权倾天下了!但事情还没完,还有个骠骑将军董重董国舅与何进作对(他是灵帝他妈——董太后的侄儿),于是他死了董重,董太后也被他弄得忧病而死(《三国演义》说是被何进鸩杀,就是被毒死)!从此,在朝中他唯一的敌人只有十常侍他们了,外戚与宦官的战争终于到了!

按照上文我引用的《三国志》上的那句话,我们可以知道何进与袁绍密谋杀宦官,太后不愿意,是何进招董卓进京的,最后造成董卓之乱!但几乎其它所有史书都说是袁绍劝何进招董卓入京!这关系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袁绍的智商问题!在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中,他把袁绍说得像个弱智一样(《品三国》:“这个时候袁绍就给何进出了一个主意,说既然如此我们乘胜追击,把所有的太监统统杀个一干二净,从此天下太平。这时候袁绍又给何进出了一个主意,说那就请董卓进京,让董卓来吓唬一下何太后。”),主要也是因为这件事!但我不明白的是,一个弱智何以在以后会成为雄霸北方的霸主,而曹操在官渡打败一个弱智也就不足为奇了(关于袁绍的描述,我们以后会详细说明)!

这里我还要纠正易教授的一个小错误,那就是关于宦官的称谓。他把宦官称为太监那是不正确的,太监这个称谓是在隋唐后才有的,而且不是随便哪个宦官就是太监,能做到太监说明这个宦官的官位已经相当大了,而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那是清朝的事了!

按照《资治通鉴》的描述,何进蹇硕是在189年三月,而进宫与何太后商量“尽诛诸常侍”是在八月戊辰(二十五日),前后相隔居然有近半年!而这近半年间,袁绍等多次提醒他要早做决断,他都听不进去,犹犹豫豫,谋诛十常侍成了公开的秘密!于是在八月戊辰这天,十常侍谋刺何进于嘉德殿前!何进的部下吴匡、张璋,听到何进被杀害,于是与虎贲中郎将袁术等共同进攻皇宫,要求诛杀宦官。张让、段珪等无计可施,只好挟持着少帝、陈留王刘协等人步行出宫(带着皇帝跑,那能跑哪去,必死无疑),夜里,到达小平津,皇帝所用的六颗御玺没有随身带上(这是《资治通鉴》的记载,《三国志》没说御玺的事,不过这御玺在《资治通鉴》中是颇重要的,以后会详细提到)。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闵贡夜里到达黄河岸边,张让等被逼无奈,投河而死,临死前张让还向少帝叩头辞别让少帝自己保重(搞不懂张让此举之用意,《资治通鉴》上的这些描述不知有无依据)。

闵贡等带着少帝与陈留王刘协回宫。董卓率军到显阳苑,远远望见起火,知道发生变故,便统军急速前进。天还没亮,来到城西,听说少帝在北边,就与大臣们一齐到北芒阪下奉迎少帝。少帝见董卓突然率大军前来,吓得哭泣。大臣们对董卓说:“皇帝下诏,要军队后撤。”董卓说:“你们这些人身为国家大臣,不能辅佐王室,致使皇帝在外流亡,为什么要军队后撤!”董卓上前参见少帝,少帝说起话来语无伦次。于是董卓又与陈留王刘协交谈问起事变经过,刘协一一回答,从始至终,毫无遗漏。董卓十分高兴,觉得刘协贤能,而且又是由董太后养大的,他认为自己与董太后同族,于是心里有了废黜少帝,改立刘协为皇帝的念头。

这是《资治通鉴》的记载,《三国演义》基本也按这个来。而《三国志》上就一句话:“卓遂将其众迎帝于北芒,还宫。”但裴注引《献帝纪》曰:“卓与帝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卓大喜,乃有废立意。”。也就是说,《三国志》没说是因为刘协聪明董卓后来才立他做皇帝,但其它史书都基本相信这个说法!但我就有点不明白,董卓他既然要把持朝政,那皇帝要越蠢越好,他才好控制嘛!他弄个聪明的当皇帝,他不怕控制不了吗?所以说这事于理不通嘛!我估计董卓所以立刘协为帝,主要是因为他年纪小,好控制(当时虚岁九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