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5月15日,<中日北京条约>签订后,中日两国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对比,〖中〗国方面是大张旗鼓,载歌载舞,报纸杂志,铺天盖地般宣传,唯恐满世界不知道。
当天,丁云桐就盖章批准了条约,并由黄遵宪带着文本前往烟台,等待双方约定的换文手续。同时,被俘虏的四万三千日军俘虏,也分别被集结于威海和朝鲜南浦港,准备完成换文就装船赴日。
而在另一面,〖日〗本政府却是讳莫如深,三缄其口,甚至连许多政府官员都不清楚。5月17日夜,松方正义携带条约文本秘密返回了东京,明治天皇含恨,含泪,含血地盖上自己的御玺。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曾命篆刻家小曾根干堂雕刻国玺,取名为“大〖日〗本国玺",但由于"大"字不能再用,只好临时改成"〖日〗本国玺"。
5月20日,松方正义和黄遵宪,在烟台的"大陆饭店"二楼完成换文,这意味着条约正式生效。换文一完成,已经满载日军的商船就开始启航回国了。
当天晚上,日方谈判代表黑田清隆就自杀了,他为了国家奉命来求和,但他不愿意带着这种耻辱的和平回国。临死前,他要求尸体能回到〖日〗本。
听说了此事,丁云桐笑了,他不禁想起了明末崇祯时期的大臣陈新甲,奉崇祯之命与后金议和,结果事情泄露,舆论沸腾,为了推卸责任,崇祯帝居然把陈新甲给杀了。
现在这个黑田清隆,虽然不是天皇下令杀的,但性质也差不多,这些〖日〗本代表回去也同样不会有好结果。纸是包不住火的,这样一个重大事件,用不了多久就会传遍整个〖日〗本,这些人都将成为"卖国贼"。
不过这个条约对〖日〗本长远来说,的确可以算是一种卖国,但天皇集团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也管不了许多,这就叫饮鸩止渴。
果不其然,消息传开了。
事实上,在〖中〗国报纸大肆庆祝时,西方的外交官和媒体都对这个条约予以很大的关注,并逐渐通过这些人传递到了〖日〗本,在知识分子之间传播开来,终于在5月20日的东京,由德富苏峰创办的《国民之友》杂志刊出了中日条约的全文。
一时激起了千层浪,一天之内《国民之友》杂志就发行了几十万份,轰动了整个东京,所有人都惊呆了,有一种被欺骗,被出卖的感觉。
整个东京的大街小巷都在呐喊:“废除和约,本土玉碎!”
“杀死卖国贼!”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甚至有一些更激进的人在喊着:“打倒无能卖国的天皇!”
愤怒的人民奔走相告,与维持戒严的〖警〗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各地开始罢工罢课罢市。在接下来的几天,〖运〗动浪潮也同时向全国蔓延开来,本来已经十分混乱的局势终于达到了临界点,现在需要的只是一个导火索了。
5月23日,〖日〗本代表团回到了〖日〗本,其中松方正义担心会有不测,暂时留在烟台观望风色,而岩仓具视和井上馨却坚持回国“纵使民众多有不满,也要坚决面对,如入火聚,得清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