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365笔趣阁 > 大明特种兵 > 第一百九十三章 陕西情形(求月票)

第一百九十三章 陕西情形(求月票)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但是,史官的笔也是铁笔,除了记下这滑稽的语言对话外,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君臣际遇,那就是嵇绍和晋惠帝。嵇绍担任的职位,是侍中,这个职位很高,刚才说过了,大致都可以当做宰相的级别,而且负责皇帝的禁卫军统领。当时,晋朝的江山也并不是十分稳固的,这个动乱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来自晋朝的皇族本身。这在后世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叫做八王之乱,在和七国之乱联系起来的话,就形成了后来的一个常见的成语,叫做乱七八糟。看看,读我的书涨学问吧。

在八王之乱中,有一个王爷叫做司马颖,举兵作乱。都已经杀到了晋惠帝的车架之前,这个时候,在旁边护卫的嵇绍挺身而出,死战不退,最终保证了晋惠帝的绝对安全,自己,却被叛军砍做了肉泥。鲜血溅到了惠帝的龙袍之上。但是正因为如此,也为朝廷的卫队到来赢得了时间,最终,司马颖被击退了。惠帝顺利回到了朝廷。左右要洗去他龙袍上的鲜血,这个时候,惠帝终于开口了,他说了七个字,“此嵇侍中血,勿去!”。这是嵇侍中的血啊,你们不能把洗下去。后来一直到他临终,都保留这这件带血的龙袍。

有的时候,即使一个人的脑子不怎么灵光,即使被人称作傻子,他的也是有感情的,他能辨别是非,这样的人,即使是傻子,又有何妨呢?他是懂得感恩的,就因为如此,嵇绍就没有白白的牺牲,至少,这个他拼死保护的人,会用自己之后的余生岁月来感念自己,这样的嵇绍,虽死犹生。

之所以列出这么大的篇幅来说明嵇绍的故事,并不仅仅是因为到了月底要凑个字数什么的。更重要的是,说明,这样的事情和这样的人,都是存在的,而且,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一种感动了。现在凌云根本不知道是,这个周扬到底是不是嵇绍那样的人。

话说,其实朱元璋这个人是比较狠的,有一个原则就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斩杀功臣,只要是能找到理由,都是不遗余力的,而且,还有一个不成明文的原则就是,绝对的斩草除根不留后患。据说,就连像李善长那样的开国功臣,他都没能放过,不仅如此,还夷其三族,这四个字看着这么轻巧,实则让人简直是毛骨悚然,什么是夷其三族呢,这么说,先要解释什么是三族这个问题,三族者,父族、母族、妻族。凡是和这三族能扯上关系的直系亲属,一律斩杀,不留后患。这么干的原因,也许大部分出于怕寻仇吧。

不过,史书记载,除了周骥和周德兴两个人,并坐诛死之外,似乎并没有牵扯到其他的人。不过,这个周扬到底有没有复仇情绪,谁知道呢,比较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嵇绍那样大度的,不过,现在和他聊聊天,听听他说说话总是没错的。

周扬浅浅一笑,“两位大人不必顾虑什么,我是江夏侯的后人,当年,祖上霍乱后宫,没有遭到家族诛灭,我已经是感恩不尽了,这样的罪名,怎么能为周家保留出一分血脉来呢。所谓雷霆雨露,都是天恩,作为臣子的,我知道感恩,好了,别的不多说了,我跟你们说说,这里的情形吧!”。

张章这次也回过神来了,他主动的看了凌云一眼,心说这个周扬不简单,就凌兄这一沉吟的功夫,他竟然能够猜透凌兄想的是什么,此人是不得不防。凌云也回了他一个眼神,意思是将计就计,静观其变。张章点头。

周扬说,这陕西,我虽然未曾在那里任职,大致也知道一些情况,这里是秦王的封地。秦王此人,虽然比较小气,也算是与民秋毫无犯,不怎么盘剥属地的老百姓。为什么呢,也可能是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陕西此地的民风。这里的民风是很彪悍的,可能两位大人不能想象。这里的老百姓有多么的好斗,他们会因为争夺一碗饭,发动两个村子的人打到互有死伤!!”,凌云有些纳闷了,这陕西的老百姓都有毛病吧,吃自己的饭,怎么还能因为跟别人抢饭打起来呢。

看着两位不解的眼神,周扬解释说,“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去饭馆吃饭,同时桌上还坐着另外一个人,一碗饭上来,两个人都要先吃。。”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理由,就为这么点事,能值当的发动一个村子,凌云简直是有点郁闷了,他才知道这趟差事到底有多么的不好办。彪悍就彪悍吧,也不至于到这么难弄的地步,实在是让人感觉很为难。

周扬说,其实,在陕西当官,无非就是求个平安,全身而退就好,在这边,一般当官的要是想弄些苛捐杂税,没准就不是掉乌纱帽的事情了,有可能不留神就会掉了脑袋,因为不知道哪天,你的官邸内就会出现一位取你首级的不速之客。

凌云心底开始琢磨别的事情了,在历史书上记载的东西,虽然观点是有失偏颇的,但是基本的事实还是存在的,崇祯年间的第一场大动乱,确实出现在陕西省内。当时有人评论此事说,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崇祯遇到的妖孽,就是陕西的旱灾,旱灾过后,铁定是不会长什么庄稼的,不长庄稼,那么就没有饭吃,没有饭吃吃什么?那就又回到了刚才那个“何不食肉粥?”的命题上了,那就是吃人,史书上说的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惨状空前,才导致了变民军的揭竿而起。事实是这样吗?是这样的。但是。凌云也找到新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周扬告诉他的,民风彪悍。连为了整一顿饭谁先吃都能打死人,那么让他们没有饭吃了这还了得?他们就得去造反,因为只有造反才有饭吃,才能生存,说到底,还是想吃饭,饿着肚子,什么都是虚的。如果现在这些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人,你让他们饿着肚子去为四个现代化建设区做贡献的话,他们也肯定会无一例外的回答你,:尼玛有病吧!

这就是通病,历史,有些时候是不可能逆转的,但有些时候,可以通过人力来改变,凌云忽然想起来,正是因为自己的努力,现在辽东的边患已经平息了,即使不算是平息,那么至少,现在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局面,自己无论在朝还是在野,肯定是能压的住阵脚的,即使多尔衮想有所动作,他也要仔细思量一下,不会就那么轻易莽撞的采取行动。

这个问题让凌云有一种想法,那就是,辽东的边患既然可以平息掉,那么陕西的旱灾,其实也可以是不在话下的。现在,陕西还没有爆发真正的变民军运动,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情况会不会出现,似乎已经是一副重担压在了自己的身上,自己如果处理得当的话,那么,一场为害于后世的动乱可能会就此消弭在无形之中,自己如果处理不好,那么这场熊熊的大火一旦燃烧起来的话,再想扑灭可就是难上加难了。

凌云感觉自己的压力很大。现在的他,肩上担负的,已经不仅仅是陕西旱灾的问题了,说的严重一些的话,也许,是整个的大明江山。他需要尽快的把陕西的问题控制住,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很容易做到的问题,因为,朝廷的银子也并不富裕,自己可支配的,也仅仅只有这五十万两。用来拯救一个大省,可谓是杯水车薪,撑不了多少时候,另外,单纯的发放救济粮,也是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史书记载,陕西旱九年涝九年,现在就是需要营造一个宏大的水利工程,在旱灾的时候能灌溉,在洪灾的时候能排水。可是,这样的设想很好,真正的做起来的话,又是谈何容易。当年就是水利专家潘老大人,那也是穷尽了三年之功,耗银将近两百万两。现在的情况是,凌云自己的手底下,既没有水利人才,同样,朝廷也拿不出来那两百万白银,如果崇祯去当裤子的话,也许可以贴补几文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