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是晏阳初提出的“四大病”之首的贫困,在闽省,基本上找不到赤贫的人。即便有那种赤贫的人,也是乡村里被民众所看不起的“二流子”一类的人,因为,他们挣两个钱就跑去赌博或喝酒去了,从来不知存钱,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富得起来?
在闽省,中国农村普遍可见的茅草房基本被大瓦房所取代;一些条件好的村庄内部道路已经硬化,其他没有硬化的村庄,道路也经过整修。
在农业生产方面,闽省政府采取政府投一部分、地主及自耕农出资一部分、普通农民投工投力的方式,兴修了很多水利设施,整个闽省,基本上能做到旱涝保收。初时,有的地主不愿意投资,政府并没有强求,但水利设施修好之后,地主也不能享受其带来的益处。如果要享受?也可以,一是等投资人享受之后,才能轮到地主;二是想放一田水,其费用至少是一亩收成的四分之一,其费用相当昂贵!更有恶霸地主想要用强,可是,在国防军强大的专政力量面前,地主的几个狗腿子又算得了什么?
对于农村的事情,武爱华基本上采取的是扶持、引导、自愿的原则,事实胜于雄辨,经过三年变革之后的闽省农村,基本上找不到与政府作对的地主了,反而,一些地主比普通农民更拥护政府的主张。因为,政府的主张总能带来利益,而地主的资源又最多最优,因此其能获得的利益自然也最多。
譬如一些新的耕种方式、良种及化肥的使用,武爱华并不强求,而是通过国营农村的示范作用,引导农民去追求和采用新的生产方式。
晏阳初和农业部的官员们,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看过去,从闽西到闽东,从沿海到闽北,各地情况虽然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完全一样的,那就是民众脸是少了中国其他地方普遍的菜色,而多了笑容和信心。虽然闽省农村还说不上富裕,但距离富裕之时已经为时不远了!
其实,武爱华关于农业和农村政策一直没有想好,后世的经验证明,一家一户的承包方式并不能让农民致富,后世中国农民致富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规模化经营,另一种则是多种经营,种自家的二亩地,是无论如何都富裕不起来的。那么,到底采取哪一种政策为好,武爱华颇感为难。
中国不可能执行美国的农业政策,2%的农业人口就可以养活全美国人,而且还有大量农产品出口。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因为中国的教育水平低下,很多人并不能适应和满足城市工人的需要!后世几十年,即便到21世纪,中国的农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依然是中国最落后的地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口太多。
中国人均只有1.3亩耕地,这个数字连一个“自耕农”都算不上,如何脱贫致富?有人说农业机械化,只有那么点地,农民用锄头挖也挖不了几天,还需要机械?
武爱华这种深层次的烦恼自然不是晏阳初能够看到或体会到的,晏阳初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他愿意当这个农业部长,他要把全中国的农村都建设成闽省农村一样。而与他同行的农业部官员,多是农村专家、农学专家(民国时期的政府官员大多是各类专门家),因此,当他们考察完毕时,关于农业部的工作规划也差不多在腹中形成了。
如果将晏阳初放在农业部长的位置上,是最为恰当的惟才是举;那么将黄炎培老放在工业部长的位置上也同样是相当恰当的。
黄炎培,作前前清秀才与举人,传统文化功底十分深厚,但他又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后世天朝,黄炎培还曾担任过副总理和轻工业部长。
黄炎培曾于民初对世界各国进行工业与教育考察,尤其注重各国之职业教育,回国后曾于1917年组建“中国职业教育社”。职业教育,后世的概念是很清楚的,但后世的职业教育却是狭义的职业教育,而且地位比较低下。黄炎培主张的职业教育,主要在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为其寻找就业门路。应该说,高等学校的哪一个专业不是“职业教育”?
在南京的新总统还未选出来之时,黄炎培曾主动拜访过武爱华,武爱华就提出了他的教育理念:在完成普及性高中教育之后,教育就有了两条路径,一条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之路,另一条则是职业人才培养之路。
研究性人才,是指善于进行理论思考,喜欢从事实验室工作的人才,当然也包括大学教授在内;而职业人才则是在大学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的人,譬如法官、中学教师、工程师等,而从事政务、公务等管理型工作的人才,并不是某类学校或某个专业就能培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