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365笔趣阁 > 混在东汉末 > 第四卷 黄巾乱 第323章 留香荀彧

第四卷 黄巾乱 第323章 留香荀彧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刘修站在窗前,看着对面的唐英子和郭嘉,唐英子原本是欢喜地的到颍川来,满心以为可以和家人团聚,没曾想母亲早已不知去向,父亲虽然对她很不错,可是他已经续娶了妻,生了子,更重要的是她似乎对父亲没什么印象,以至于她根本不想留在这个全是陌生人的家里,宁愿跟着刘修再回洛阳。

她的心情非常不好,嘴嘟得能拴驴,这个时候,刘修也好,长公主也好,虽然对她很关心,但要说体贴,显然都不如郭嘉这个同怜人。

这两天,郭嘉和她形影不离,唐英子高兴的时候,他就陪她说话,唐英子郁闷的时候,他就安安静静的坐在一边。

刘修看着这两个小大人似的孩子,不知想到了什么,一时有些出神。听到荀进门的声音,他连头都没有回,只是招了招手:“文若,来!”

荀被他的自来熟搞得有些不自然,脸色变了变,只好走到他身后,视线越过刘修的肩膀,看到了对面的托腮而坐的两个孩子,眼神一闪。

“那……就是唐家失踪的孩子?”

“嗯。”刘修注意到了荀的措辞,却不动声色。“你肯定想不到她原来是一个成天笑不停的讨喜宝,是太后、皇后面前的开心果。”

荀欲言又止。

“其实,她只是失去了母亲,父亲虽然不亲近,却还在,只是不熟悉而已。”刘修的声音很低沉:“相比于她,她身边的郭嘉更可怜,而在北疆,比她们俩都可怜的孩子更是成千上万。”他转过头,看着荀那张帅得能让任何花样美男跳楼自杀的脸,指了指自己的鼻子:“我,就是那个罪魁祸首。”

荀眉梢一挑,迎着刘修的目光看了过去,不由自主的愣住了。他在刘修的眼中看到了一种说不出的伤感一种化不开的苍凉,一种与他这个年龄、这个身份没有任何联系的悲哀,看似荒谬,却又那么自然。

这种悲哀在刹那间深入荀心底准备好的客套说辞一句也说不出口,只是无言和与刘修对视,过了很久,他无声的叹了口气:“明将军虽处疆场之上,犹有父母之怀,大仁大义,着实难得。”

“杀了那么多人还谈什么大仁大义。”刘修长叹一声,拍了拍窗栏,回到案前,伸手请荀入座,然后从案上提起茶壶,给荀倒了一杯茶,接着给自己倒了一杯,端起杯子和荀碰了碰:“以茶代酒请勿见笑。”

“君子之交,淡淡如水。”荀笑着举杯,“茶已经很好了。”

刘修微微一笑眼中的悲凉一扫而尽,瞬间恢复了阳光爽朗的笑容,他瞟了荀的袖子一眼,嘴角一挑:“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文若近之矣。”

荀连连谦虚,刘修说的这句话是班固在《汉书》中称赞河间献王的评语,用在他身上倒是贴切,可是他却不敢自居。“早就听公达说,明将军不喜经籍却颇通史书,讽诵皆上口。今日一见,可见言之不虚。”

“哈哈哈······”刘修大笑,摆手道:“切勿听公达所言,我看史书,其实只是想知道一些古今事罢了。经籍玄奥非我所能。当待解甲之后,于山林之中再去品读。”

荀抿嘴一笑,知道刘修这是不喜经籍的推脱之辞,也不分辩,说明来意,他是奉他母亲唐氏之命来请唐英子到荀府见面的,原本应该由他的长兄来,可是长兄正忙得不可开交,所以他就自告奋勇的来了。

刘修心领神会,知道他的长兄不是忙,是看不上他,而荀之所以来,也不仅仅是接唐英子去荀府这么简单,他肯定是听荀攸说过他,所以赶来亲眼看一看。也正因为知道荀的来意,所以他刚才才要说那么几句,不过荀是人精,在他面前演戏是一种很危险的事情,偶尔露峥嵘,留一点神秘感就行了,装得太多反而容易露出破绽。

他也没指望荀因此就从了他,荀家经过几代经营,如今已是颍阴当之无愧的名门,前颍阴令苑康亲自命名的高阳里就是最亮的招牌。苑康名列八及,有他帮助宣扬名声,荀家已经完成了从地方豪强到名士的华丽转身。荀氏八龙虽说有些言过其实,但从荀淑称神君开始,荀家代有二千石高官和饱学大儒却是不争的事实。他虽然少年成名,官居卫将军,但在士林之中,荀家依然是俯视他。

然而难归难,努力还是要努力的,既然荀攸能够放弃袁家,转而投入他的幕府,荀就也有可能。荀在观察他,他也要观察荀。鲁迅评《三国演义》说“状诸葛多智近乎妖”,无独有偶,也有人称荀的神机妙-算是巫师式的预言,在这种出类拔萃的真正智者面前,刘修知道自己虽然有一些外挂,卖弄点小聪明不成问题,但斗心智未必就是这些人的对手,与其如此,不如坦诚以待,宁可藏拙,不可献丑。

所以当荀客套的夸他在北疆的战绩的时候,他很谦虚的说,那是荀攸和贾诩的功劳,是赵云、吕布的功劳,当荀夸他在并州的政绩的时候,他又谦虚的说,那是王允和并州士人的功劳,我只是适逢其会,帮着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事罢了。

果不其然,他这种谦逊的态度给荀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两人初次见面的距离感在知不觉中消失了,荀开始放开了心态,说起一些闲事,间着一两句对时世的评论。

他很轻松,但是刘修却一点也不轻松,说得严肃一点,这可能是荀对他的面试。一个人谦虚也好,有怜悯之心也好,那只是道德方面的事情,而荀这样的人,荀家这样的家族要选择一个人,绝不会仅仅因为对方是道德君子,他们同样注重能力。用兵的能力当然也是一种能力,但如果只知道打仗,却不通政事·那终究不过是个武人而已,对于荀这样的人来说,大概不会甘心服从于一个纯粹的武人。

刘修说得更少,相反倒是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他特别提到了一个与荀家有关的问题。为什么荀家的先祖荀子是个儒家,后来却教出了两个法家弟子?

荀沉默了很久,最后才说,“李斯在秦国为相的时候,荀卿为此生气得几天没吃饭,他从来不赞成这两个弟子的所作所为。他认为他们抛弃了礼义的核心,只取走了法治的外衣。荀卿的思想其实是外法内儒·而后人却是外儒内法。

刘修非常意外,他琢磨了好一会。才试探的说道:“我可不可以理解成,以仁者之心立法,有法者之心行法。”

荀点点头:“将军所言正是。这就是循吏和酷吏的区别,循吏也重法,但法不外乎人情,教化为先,导民向善·而酷吏却以杀虐为能,看起来唯法是从,实际上是只把法当作杀人的借口·认为严刑峻法可使民畏,民畏则天下不乱,可是他们忘了,当民不畏死的时候,任何严刑峻法都会失去作用,只会招来更暴虐的报复。”他长叹了一口气,“一个在严刑峻法下颤抖的人,很可能也是一个渴望权力,渴望向别人施暴的人。”

作为一个经历过法制观念薰陶的社会公民,刘修不可能完全赞成荀的意见·但是他也无法反驳荀的观点,对荀说现代化的法制观念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而相对于现在实行的内法外儒来说,荀子的外法内儒显然更人性化一些。

当然,这也绝对不会是最终的解决方案,事实上·从来就没有一个最终解决方案,人治、法治,都各有其优缺点,人们总在这其中摇摆。

不知不觉的,日近正午,荀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起身告辞,要带唐英子回府见他的母亲唐氏,同时客套的请刘修有空的时候到荀家小坐。刘修一听就知道这是客气话,他要是真就这么去了,那可就被荀看轻了。

他摇摇头,表示很遗憾,这次没时间。“本当去拜见一下贵府的各位名士,奈何俗务缠身,下次有空一定去聆听教诲。”

荀笑笑,拱拱手,转身正要走,刘修又叫住了他:“文若,你服散吗?”

荀一愣,随即点了点头。

“最好不要服,散中多有致毒之物,看起来飘飘欲仙,有助修行,实质很伤身体。”

荀犹豫了一下,正在说话,刘修又说:“道法自然,虚心实腹,抱朴守一,方是正道,按摩导引,吐纳引申,也有小益,可是服散却是邪门外道,虽能见一时之功,终究无益于人。文若大才,当为国家珍惜才是,若为此外道所害,岂不可惜?”

荀眨了眨眼睛,礼貌的笑了笑,转身离开。唐英子已经被人带了过来,原本还一脸的不高兴,一看到荀,眼睛顿时亮了起来,窜了过来,抱着荀的手臂,眼睛笑得像个月牙儿:“你就是荀家外兄?真是个好俊的小郎君啊。”

荀顿时满脸通红,尴尬不已。刘修微微一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英子出乎自然,还望文若不要怪我疏于管教之罪。”

“岂敢岂敢。”荀不好意思再在这里呆下去,连忙拉着唐英子上了车,匆匆走去。刘修回了房间,长公主阴着脸,很不高兴:“荀家好大的架子。”

“唉,人各有志,不可强求,人家不想攀附你这个长公主,你也不能强迫人家不是。”

“嗯。”长公主虽然生气,也无可奈何,刘修说的是正理,你有权有势是你的,人家看不上,你总不能就为此杀上门去吧。那样的人当然也有,可是他们夫妻显然做不出来。她眉头一转,抽了抽鼻子,又有些不屑的说道:“好大的香气,这荀家名士原来也是个脂粉之徒啊。”

“不,是散香。”刘修收起了笑容,担心的说道。他身边有卢夫人和王稚这样的道士,对丹药并不陌生,荀一进门,他就闻出了他身上的香气不是寻常脂粉的香味,而是药散的香气。魏晋之人好服散,后世称为魏晋风流,实际上求仙问道的愿望由来以久,从先秦起就延不绝·服食药饵健身一直就在上层贵族中流行,到了汉末,随着道教的兴起,服散和炼丹一样已经流行·只是规模还远远没有魏晋那么大,而且汉代的名士多少还有些名教思想,不像魏晋人那样放浪形骸罢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