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365笔趣阁 > 穿越之帝国复兴 > 第374章 指桑骂槐

第374章 指桑骂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374章 指桑骂槐

2018-04-15 作者: 锋励

第374章 指桑骂槐

事实上,围绕着杨天义展开的这场论战,并不是表面上对功过是非的争辩那么简单,而是一次异常复杂的朝廷政治斗争。

由于治理土地兼并的改革严重损害到了贵族官僚等权力集团的既得利益,故而在实施过程中亦遭遇到了非常强大的阻力,其进展的缓慢程度,已远远超出了最坏的预想。

经过与几名心腹大臣秘密商议,崇祯便暗下决定,要对朝廷的政治格局进行一次重新的洗牌,其目的便是清除六部九卿之中那些对推行新政持反对意见或者阳奉阴违之人。

但是,如何才能在这项计划顺利进行的同时,又不使百官对新政再添怨怼排斥之心,这才是真正考验崇祯领导艺术的关键所在。

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杨天义之事来借题发挥。

于是,崇祯便在不同的场合分别向周延儒、温体仁和张凤翼等中央级高官,暗示了他对杨天义的功高震主的猜忌、私自议和的反感,以及深得军心的疑惧。

周、温、张等人自然猜不透崇祯的真实用意,加之他们对杨天义都或多或少心存不满,在确信已把握到圣意的前提下,便各自联络了一大批亲信党羽,向杨天义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讨伐运动。

就在朝廷上下声讨杨天义的声音响彻云霄之际,崇祯又通过贴身太监王承恩流露出了对议和之事颇为心动的意思,并命鸿胪寺对已抵达北京的后金议和使团给予了高规格的礼遇,甚至还让鸿胪寺少卿郑远声着手筹备一支回访使团。

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在“议罪派”中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分化作用:多数人继续固执己见,试图打消崇祯的议和念头,并鼓动他绝不能轻易放过杨天义;而以温体仁为代表的另一帮人,则是悄悄地改弦更张,转而表达出支持议和的主张来。

很快地,温体仁便因其两面三刀、见风使舵的做派,成为了“议罪派”集体攻讦的对象。

周延儒更是抓住机会,联络众人对他大肆口诛笔伐,并且将他出任礼部尚书以来党同伐异、以权谋私等种种令人不齿的作为一一揭露了出来,最后,甚至连他的儿子温子辰的那些骄纵蛮横、仗势欺人的“光辉事迹”,也都成为了攻击他的重要火力。

温体仁当然不是那坐以待毙之人。他便以这些年精心搜罗来的大量证据,并联合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两人在去年剿灭“浙江帮”的行动中,便已结成了同盟——对周延儒展开了强有力的反攻。

渐渐地,这场由杨天义而起的争论,便演变成为了几名内阁成员和部级高官之间的生死之战,大家既是撕破了脸皮,下手之时更是毫不留情,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必欲置对方于死地而不肯善罢甘休。

最终,实力雄厚的周延儒反而败下阵来,以其为官贪鄙、卖官鬻爵、任用私人、蒙蔽圣听等罪名,被崇祯罢官抄没,遣回原籍。而那些平素依附于周延儒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也大多被牵连其中,先后都遭革职抄家流放入狱等处分不提。

刚刚利用温体仁的势力打击了周延儒一派的崇祯皇帝,却又在朝堂之上公开宣读了温体仁的一封弹劾奏折,其中揭发的却是某些刑部官员在抄没涉案官员期间,曾有收受犯官贿赂而重罪轻判之类的徇私舞弊、中饱私囊的丑事。

当奏折中的一些语句被当众念出之时,刑部尚书的脸都绿了。而温体仁的脸色,却也是一片惨白。

这份奏折的确是出自温体仁的手笔,但事情发展到如此地步,却是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虽然他最终成为了胜利的一方,但他也深知斩草务必除根的道理。为不使周延儒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他才特意写了这份密折,表面上是在指责刑部办事不力,而其真正的矛头,却是指向了周延儒——希望能借皇帝来向刑部施压,将周延儒打得永无翻身之日。

原本,他的这个“指桑骂槐”之计倒也天衣无缝——按照规矩,密折是不能公开姓名的——这样一来,他就既能达到对付周延儒的目的,又不用担心会得罪更多的人。

毕竟,他最大的政敌就是周延儒,与刑部尚书反倒是不无交情。

可他万万没想到,崇祯却是不按常理出牌,不但将这份密折断章取义,而且还以此作为向刑部开刀的最佳借口。朝堂之上,崇祯雷霆震怒,当即便下旨将这些昨天还在抄别人家的官员们也全都抄家问斩。

责任一级级追究上来,刑部尚书却也难逃御下不严之罪,又见崇祯并无法外施恩之意,便只得上表请辞,以年长体衰、精力不济为由告老还乡去了。

眼看着结果与初衷完全偏离,眼看着曾经的盟友被自己“亲手”扳倒,温体仁却是只有干瞪眼的份儿,就是想要辩白也无从置喙。

于是,在官场之上,温体仁便又多了一条“背信弃义”的恶名。加上之前已得罪过太多的人,又暴露了许多罪过,事实上,他在京城已经有些混不下去了。

崇祯似乎也发觉了他的为难,便非常体谅地任命他为议和大臣,率领一支议和使团赶赴辽东,负责与皇太极就两国止戈休兵之事进行正式谈判。而他的礼部尚书一职,便也顺水推舟地由支持土地改革的徐光启取而代之了。

事情发展到这个阶段,“议罪派”已彻底分崩离析,仅存的兵部尚书张凤翼亦是孤掌难鸣,“论功派”的声音便也由此风生水起。

经过这一番刀光血影的人事调整,朝中抱残守缺的守旧派已经被清理掉大半,户部尚书何如宠所承受的压力和阻力也大为减轻,便在吏部和刑部的配合支持之下,继续大刀阔斧地将治理土地兼并的工作向更深层次推进了下去。

就在百官对这些天来风云变幻、神鬼莫测的朝中局势感到应接不暇、人人自危之时,整个事件的导火索——杨天义,却是像个没事儿人一样,自始至终都不发一语。

这一切的变故都因他而起,可他却因逗留锦州,丝毫也未牵涉于内。但当这场官场地震终于要盖棺定论之时,他却又成为了这一事件最大的直接受益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