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365笔趣阁 > 大隋圣天子 > 第202章 路遇

第202章 路遇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202章 路遇

2015-05-01 作者: 云中火

第202章 路遇

李鑫和王平回来后,杨暕就带着他们来到了御马监,目的就是想了解他们的情况。对于这个时代的西域,杨暕还是很好奇的。

在这个时代西域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西域国家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以北准格尔盆地的边缘,利用从高地上溶化的水在绿洲上生活,此外塔里木河与罗布泊是西域地区的主要农业、生活水源。因而该区域的国家兴旺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西域一带在可考历史中于前5世纪左右形成国家,并开始独立发展。《汉书·西域传》记载当时已有30余国分布在西域地区,故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在张骞打通西域之前,匈奴一直是支配西域各国的势力。至汉代,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所管辖范围则已不只36国,《汉书·西域传》亦记载在前6年~5年中西域分裂为50余国。东汉末年,西域各国相互之间不断兼并,至晋朝初年形成了鄯善、车师等几个大国并起的局面。南北朝时期,西域局势再度变化,新兴的高昌国相继击败西域诸个国家,建立了一个地跨新疆大部的强国。

此时大隋和西域没有任何的联系,但杨暕知道杨广无时无刻的想恢复对西域的统治,所以杨暕对西域也格外的关心。

西域有什么?

对于杨暕来说,西域的东西并不吸引他,毕竟他能拿出的东西比这个时候西域有的好上不知多少,唯一让杨暕感兴趣的是西域的马,因为只有这个是他现在不能从现代拿过来的。而在西域的马中杨暕最关心的是西域的汗血宝马。汗血宝马的传说最早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使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带来了有关西域诸国的情报,其中就包括大宛宝马的传说。

汉武帝元鼎四年秋,有个名叫“暴利长”的敦煌囚徒,在当地捕得一匹汗血宝马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得到此马后,欣喜若狂,称其为"天马"。并作歌咏之,歌曰:“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仅有一匹千里马不能改变国内马的品质,为夺取大量“汗血马”,西汉与当时西域的大宛国发生过两次血腥战争。

最初,汉武帝派百余人的使团,带着一具用纯金制作的马前去大宛国,希望以重礼换回大宛马的**。来到大宛国首府贰师城(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后,大宛国王也许是爱马心切,也许是从军事方面考虑(因为在西域用兵以骑兵为主,而良马是骑兵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肯以大宛马换汉朝的金马。汉使归国途中金马在大宛国境内被劫,汉使被杀害。汉武帝大怒,遂作出武力夺取汗血宝马的决定。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李广利率领骑兵数万人,行军4000余公里,到达大宛边境城市郁城,但初战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国,只好退回敦煌,回来时人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

3年后,汉武帝再次命李广利率军远征,带兵6万人,马3万匹,牛10万头,还带了两名相马专家前去大宛国。此时大宛国发生政变,与汉军议和,允许汉军自行选马,并约定以后每年大宛向汉朝选送两匹良马。汉军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马3000匹。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玉门关时仅余汗血马1000多匹。汗血马体形好、善解人意、速度快、耐力好,适于长途行军,非常适合用作军马。

引进了“汗血马”的汉朝骑兵,果然战斗力大增。从此以后,凡是有骑兵的人,无时不想有一匹汗血宝马。

杨暕这么关心西域的问题,其实也想引进西域的战马。李鑫和王平虽然不知道杨暕心中所想,但还是把知道的说了一遍。此时的西域虽然没有三十六国,但是西域的几个国家还是不可小觑的。

不过从杨暕这么关心西域的情况,他们查觉到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

………………

一羽黑色的军鸽长鸣一声,在阳光下振翼疾飞,犹如一道黑电,直上云宵,向东方飞去。

锦衣卫张老四遥望着军鸽消失在九宵云外,紧绷了将近一个月的心弦终于可以稍稍松驰一下了。

眺望积雪盈尺的青海雪原,蒙古牧民的营帐星罗棋布,汇集在这一片冬季牧场。

这片青海部占据的冬季牧场,往年都是青海部落马鲁的本部最为重要的冬季草场之一,一年之中从春到秋都不许放牧,冬天到来时才能转场到此过冬。

今年的积雪不是很深,过冬的草料比较充足,牲畜相对好过,想来不会发生牲畜大量冻饿而死的情形了。

张老四一直在密切的注意着青海部落的动向,青海部落与河陇腹心地带之一的河湟地区接壤,青海部落若要东略西宁、陇西一带,轻骑一日之内,即可直抵西宁府城城下。

青海部落对河陇形势的影响,比北方草原诸部骑兵对河陇的影响要来得直接得多。

不过,在这过去的短短一年,实力对比越来越强。

原本号称有思十万的河陇关中的边军加上两大行营,不足三十万人,虽然分兵守御抗击北方突厥感觉吃力,但对付青海部落只有五万左右的游骑,帝国还是占尽了人口和兵力上的优势,再说行营的边将又并非个个都是庸碌之辈,如果不是伏允的吐谷浑王庭的骑兵的存在,马鲁的部落一直也不愿意正面挑衅帝国的底线。

本来帝国无暇他顾之时,对于一向受帝国羁縻的青海部落来说,是一个趁势崛起扩张地盘的大好机会。如果能有个一两年的时间,趁着帝国的管治空白,吐谷浑不要说占据整个西北,至少控制整个青海草原,整个安多地区绝对没有问题。

但是杨广怎么会让吐谷浑强大起来,而且吐谷浑袭击杨暕后,杨暕也无时无刻的不想对吐谷浑展开报复,所以对于吐谷浑各个部落的局势,杨暕十分的关注。

现在杨暕准备发展武威,自然决不允许吐谷浑的存在。所以在去年年前,杨暕就抢先控制了河陇的府州县,稳定了河陇局势,使得吐谷浑崛起甚至占据安多地区的机会变得渺茫。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时机稍纵即逝,失去了扩张的最好机会,吐谷浑此后再怎么心有未甘,再怎么与河陇暗中较劲(譬如部分吐蕃领部对隋的叛乱,就有吐谷浑暗中怂恿,煽风点火的身影),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撼动隋军的影响、

而杨暕的锦衣卫一直以来就在吐谷浑内部,卓有成效的展开秘密活动,侦察、打探、游说、拉拢、威胁、收买、策反,使得吐谷浑十八家的上层贵族,支持与隋敌对的声音越来越小,诸王公诸台吉为了自身利益,都表示出希望加强与隋的联系,回到以前的那种道路——依附臣服于帝国,接受帝国羁縻,象征性的向帝国朝贡。

内部舆情的变化,这一点,吐谷浑人肯定已经确切的感受到了,所以在这之前才有伏允和马鲁见面的事情。

而锦衣卫张老四在杨暕去年离开武威后,就来到了青海,目的就是想弄清楚吐谷浑各个部落之间的矛盾。张老四在青海几个月,对青海各个部落的情况也知道的差不多。他知道杨暕让他来是干什么的,所以这几个月他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任务与心。

同时青海的兵马调动自然是瞒不了他的眼。

根据张老四的观察,吐谷浑用兵的机会很大,所以最近的军鸽传书,字里行间都充满着这件事。

活动了一下手脚,张老四回身向自己下榻的营帐行去。

…………

通往武威的驿道上,一支马队兼程疾驰。

这是在古休屠泽待了十天,返回武威途中的房玄龄一行,虽然没有亮明任何可以表明身份的认军旗号,但整肃的队形,飘扬的旗帜并不能让外人误判了他们的身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