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凝倒是清闲,和业务员拉拉家常,几个女人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讲闲话,突然声音小了,又突然爆发出恐怖的集体哄笑,让外面没有参与的人不明所以。
已经连续两个月没有开单了,根据公司的考核不能挂零,于是于远明给儿子买了一份保险,象征性的三百块钱。
很多人不明白保险公司的考核,觉得你反正签的是代理合同,不考核难道不是让更多的人留在公司吗?
说不定哪个长期不开单的人突然就开单了呢?说不定还是大单,公司不就赚了吗?
于远明知道,这个道理看似有理,其实无聊。
第一是因为人性。人性都是有惰性的,对于困难,或者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做到的事情,没有几个有主动的积极性。除非你有足够的吸引力。比如利益或者威胁。
马克思说只要利润超过300%,杀人放火的事情都有人干就是这个道理。
但你足够高的佣金,加底薪,加实物或者旅游方案奖励都无法唤醒无法激励出保费的人,你以为突然开单或者突然开大单的几率又有多少?
他签的代理合同,看似不需要成本。但是有两个成本必须考虑:
1、续期利益;他留存在公司,就必须分配给续期利益,如果考核掉了,续期利益就归公司了。
2、队伍危机缺乏导致的业绩推动成本。你不考核,所有人就没有危机,只能拿奖励来吸引,公司少了一个推动点。业绩推动成本肯定就高企了。
而且,压力之下,人们是会自己算账自己想办法的。
自保件就是这么出来的。
自保件,就是业务员自己给自己或家人买的保险。
当然你作为一个人,在保险公司工作,本身具备双重身份,同样需要保险。
但自我购买的驱动力一般不是来自于真正理解了保险的好处,迫切需要给自己或家人充足的保障。而是有各种现实短期的考量。
比如:底薪的获得,开单上岗的需要,日常考核的需要,团队考核,某种奖励或方案的达成需要。
总之,外在的因素成为了自保件的大多数动力源。
真正深刻认同保险又迫切购买的人有还是有,只是总体比较少。
自保件其实也是保险公司的一个策略。
你来参加培训,或长或短地做了一段时间保险,不管如何,第一,你建立了保险的观念,初步认识了保险。其次,你成为了公司的客户,虽然是以代理人的身份叠加的。
那么即使将来你离开了公司,你还是成为了公司的客户。
所以,自保件,公司从上到下是比较鼓励的。
当然,这也是引发社会舆论争议的地方,认为和传销类似。
当然不是真的类似。传销是必须首先成为客户才获得销售资格的,保险不是,只是鼓励你购买。一个是确实需要,代理人并不因为自己从事保险就获得上帝的豁免。二是鼓励买,并不强迫。
这是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