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 师生长谈,亲戚闹心
“要不是你最后一句话对了皇上脾气,也让夏尚书摸清了一点你的心思,以这位老尚书的个性,恐怕是直接把你归到佞幸那一类里头了!”
虽则身份从老师摇身一变成了岳父,但杜桢和张越说话的口气仍然是一如既往。此时见张越提起茶壶住满了自己面前的那个茶杯,他便欣然举起啜饮了一口,随即又说道:“太祖皇帝禁海,乃是因为那时举国初定,沿海倭寇频频扰乱,我大明百废俱兴,更加上张士诚方国珍余部乘船出海,西洋诸国态度未明,所以方才禁海。如今情势已变,海外诸国没有能和大明抗衡的,更也没有我大明这样雄壮的船队,眼下确实与当年形势不同。”
由于先头皇帝的口谕说得清清楚楚,是让他读论语写笔记,写好了就呈上去看,所以张越也不好事先让杜桢过目,以免喜怒无常的朱棣到时候又说什么翁婿俩沆瀣一气诸如此类云云的话来吓唬人。所以,此时听到杜桢说确实形势不同,他顿时颇有些兴奋。
“先生……岳父的意思是说,皇上真有可能开禁?”
杜桢也很不习惯张越这岳父的称呼,听他这么变了一变,他险些咳嗽了起来,旋即便摇摇头说:“哪有那么快!其实要说开禁,屡下西洋就已经是开禁了,但若是真正变革祖宗成法,定然会引来无数人的议论,皇上也要先和行在诸大臣商量,这就得耗费不少时间。好在皇上登基以后重修运河迁都北京,变祖制的事情也没有少做,倒确实有可能力排众议。不过你也不要高兴得太早,这件事若是成了,功劳多半没你的份,只能是圣心独运。”
见张越眼睛大亮,并没有任何不高兴的意思,他不禁暗自满意——这种事情与其说是功劳,还不如说是麻烦,提出建议让天子斟酌就够了。
既然海禁乃是太祖皇帝定下的,那么如今要废弃自然只能由朱棣提出设法,少不得还要拿出那时候迁都北京的魄力来。虽说杜桢出仕到现在也只有三年,却琢磨过朱棣这个皇帝很久。交趾叛乱,打;蒙元骚扰,打;沿海倭寇作乱更是坚决反击,甚至还为此问责倭国。朱棣是绝对不缺决断的,唯一可虑的是,若是国库充盈,恐怕皇帝好战的性子会再次发作。
张越没注意到杜桢的沉思,他自然不会奢望功劳归自己——事实上,提出这样的建议,不被千夫所指那就已经是很圆满的结果了。倘若他不是拿出冠冕堂皇的理由,单单一个商字只怕就足以让那建议被束之高阁,甚至遭到一顿斥责也有可能。他如今算是明白了,从古至今,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一个大义的名分。
虽说并不担心张越,但杜桢仍是提醒道:“纸里包不住火,夏尚书固然不是多是非的人,但哪怕皇上禁止谈论此事,以后若是此事付诸廷议,少不得仍有人会抖露出你这个始作俑者。如果皇上依旧如当日迁都之事一样力压众议,那帮一心求名得御史们极可能把矛头指向你。”
“多谢岳父提醒,我也想到了。不过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再说了,不遭言官弹劾就不算做官么?”
由于新妇在新婚回门之后不能随意回娘家,因此张越今日登门原本打算带上杜绾,最后还是被杜绾反过来提醒了一遭,于是只能独自前来。这天杜桢并不在宫中当值,翁婿俩一番话说完已经是晌午时分,鸣镝瞅了个空子进来,笑着问道:“太太说了,姑爷今天既然来了,就留着用了午饭再走吧,厨房已经预备下了。”
杜桢原本就是无可无不可的,闻听此言便点点头:“也好,你就索性吃了饭再走,你师母……岳母既然开了口,大约是做了些你爱吃又暖胃的家常菜。”
话音刚落,门外忽然又有人打起门帘进来,却是墨玉。上来行过礼后,他先瞧了张越一眼,然后便小心翼翼地说:“老爷,外头几位本家老爷又来了。听说姑爷在这儿,他们便说要见上一面,还搬出了先前……先前那些话,说是好歹都是自家人……”
这本家老爷四个字顿时让张越想到了之前来参加婚礼的孙家人,孙逢嘉倒是谈吐有礼,可那居然是孙亮甘的父亲,实在让他五雷轰顶;至于孙逢未则是反复强调舅老爷的身份,那嘴脸更是让人生厌。此时听说杜家也有什么本家老爷,他顿时想到新婚之夜杜绾曾提过儿时旧事,忙问道:“岳父,可是老家来的亲戚让你为难了?”